0

孟晚舟归国,制裁下逆势增长,华为伟大的秘密是什么?

发布日期:2021-09-29

领途商业学堂

020


在1028天的非法扣押、30余次出庭以及无数次激烈博弈后,经过政府和华为的不懈努力,孟晚舟终于在近日归国。


1 - 640?wx_fmt=jpeg.jpg


今年3月末,华为公布了2020年全年财报,2020年华为销售收入8914亿元人民币,同比增长了3.8%,净利润646亿元人民币,同比增长了3.2%在美国持续的高压制裁下,华为净利润及三大业务业绩增速虽然明显放缓,但依然实现了增长。


很多人提到华为、小米、阿里、腾讯这些公司,最先想到的都是他们吃到了时代红利,其实在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当下,依然存在着属于这个时代的红利——只不过就像绝大多数公司当年没有看到或者没有抓到华为、小米、阿里、腾讯吃到的红利一样,当下的红利,也是当下绝大多数公司看不见、抓不住的


时代的红利不一样,但伟大的公司往往是相似的,而失败的公司往往有着千奇百怪的死法。总结华为从0到8914亿的这33年,华为之所以难以被打倒,其实是做对了这四件事:企业升级、组织变革、人才培养、长期主义。


2 - 640?wx_fmt=jpeg.jpg


|01

企业升级:助你突破10亿


多看一些把销售额做到10亿的公司你就会发现,这个公司的掌舵人往往非常优秀——也就是说,企业家个人的优秀,理论上是能够把公司做到10亿的。


但是你会发现,特别多的企业在10亿内的关口徘徊了非常久,这样的企业往往有个共同点——公司内除了老板之外没有能人或者企业内的员工做不到与老板同频。这就是突破10亿最大的门槛,想要突破10亿,最关键的就是要“复制老板”,找到某些方面比老板还强的人


3 - 640?wx_fmt=jpeg.jpg


以华为来说,前轮值董事长郭平、孙亚芳,华为首席科学家郑宝用,无限工程李一男,这些人都是任正非在华为早期找来的精英,让华为在早期就构建起了一个足够的高度


雷军创立小米时也说过,做老板要拿出70%时间来找人,人找不对,事就很难做成。突破10亿到1000亿,华为用了20年,小米只用了10年,这背后有小米面临的是经济水平更好的市场的原因,而二者共同点都是找到了高阶的豪华团队


4 - 640?wx_fmt=jpeg.jpg


其次的关键因素就是产品。能够抵达10亿关口的公司,大都是找到了一款红利产品,让公司能够“立”得住。1987年华为成立,1988年开始尝试开发新产品,1994年推出了第一款万门交换机,解决了华为的生存问题。对于很多面临10亿关口的公司来说,都有属于自己的“万门交换机”。


但这些公司,有多少是躺在了功劳簿上睡大觉,又有多少是在不断投入研发迭代、降本增效?


5 - 640?wx_fmt=jpeg.jpg


|02

组织变革:从团队成功到组织成功


公司突破10亿后,如何突破100亿?自然不能靠一个优秀的团队,还需要一套从团队成功到组织成功的方法论,这就需要组织变革。


“复制老板”后,市场部很牛,研发部很牛,到底谁听谁的?正如倪光南和柳传志之争,技术和市场到底谁说了算?


华为当时也面临这样的问题,1996年发生了市场干部大辞职,1997年搞出了《华为基本法》,但是到底该怎么办依旧没有定论。后来,任正非去了美国考察,IBM告诉他:不听市场的,也不听技术的,听客户的。于是1998年华为开始IPD(集成产品开发)流程化管理,才得以从团队成功跨越到了组织成功。


6 - 640?wx_fmt=jpeg.jpg


当然,如果老板没有复制那么多,公司能不能把宝押在一两个人身上?答案是不能。


2001年,华为遭遇互联网泡沫,时任华为常务副总裁的李一男带走了100多位华为研发干部,在北京创立了“港湾”。如果仅仅依赖公司的一两个人,那么这就是灭顶之灾。而华为不仅没有倒闭,还在2006年收购了“港湾”。


在初期团队成功阶段,管理体系相对薄弱,更依赖于人。要想突破团队成功到组织成功,就需要构建起不依赖于人的管理体系。组织变革之后,只有一个体系构建起了不怕任何人离开的流程、规范,这个企业才有了继续发展的稳固基础。


7 - 640?wx_fmt=png.jpg


|03

人才培养:选好人,分好钱


如前所言,企业想要取得组织成功,需要构建起不依赖人的管理体系,那么就需要构建起内部的人才培养系统,让人才源源不断成长出来。


华为在2005年到2008年,三年时间在100多个国家成功打开市场缺口,背后就是人才培养体系带来的红利——几乎同时在100多个国家扩张业务,就需要100多个可以胜任的总经理,300多个候补的总经理


有了足够强大的人才队伍,组织内才能构建起快速复制裂变的模式。而真正适合自己的人才,往往需要自己培养,华为发展这么多年,各级组织的正职干部都是自己培养的。


8 - 640?wx_fmt=jpeg.jpg


但是为什么很多企业宁可支付高于市场两倍的薪资招人,也不愿意自己培养人?


其一可能是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承担大任,其二可能是人才刚培养出来就被同行挖走了。是内部人才培养不好?不是,问题是选人上。想要吃到人才红利,通过模式复制让企业裂变发展,需要解决的关键点就是选好人和分好钱。


华为的分钱智慧这里先不展开说了,选人标准则有着5项素质测评。选出“狼崽”,给钱多了自然就会变成“头狼”,如果选成了羊羔,那就会发现辛辛苦苦培养的“人才”,能力根本不堪大任。


9 - 640?wx_fmt=jpeg.jpg


|04

长期主义:聚焦,再做到极致


中国年营收1000亿以上的企业,有个很普遍的现象,那就是摊子铺得非常大,做医药的企业可能同时在做金融,做房地产的企业可能同时在造车。而华为走到今天,依旧专注于搞技术


2011年,华为发布“云管端”战略,至今坚持了10年。华为制定战略时的两个大要点就是战略聚焦和如何花钱。从CT到IT,华为一直在跟计算机、硬件、通信打交道,一直都是在自己的核心能力上做加法。


10 - 640?wx_fmt=jpeg.jpg


聚焦,就一定要在这个细分领域做到极致。以华为手机为例,在放弃代工之后,华为把通信领域积累的专利和研发都投入到了终端上,Mate 7手机热卖500万部,不仅终结了国产手机无高端的耻辱历史,还获得了每年将近1000亿元的持续营收增长


长期主义让华为保持着技术积累,最终形成碾压优势——即便芯片卖完了,华为还能靠收专利费活下去。


11 - 640?wx_fmt=jpeg.jpg


我们当然不可能再复制出一个华为。但是企业升级、组织变革、人才培养、长期主义这四点,恰恰是国内绝大多数企业做不好的部分,甚至很多企业都没有意识到自身存在问题,“为什么我就是突破不了10亿/100亿/1000亿?”


做好这四点,就能吃到这个时代的红利吗?不一定,它只是能让你更有可能成功。但做不好这四点,你一定不会伟大。


*图片均来自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


12 - 640?wx_fmt=png.jpg


7

<< 返回列表页

相关案例